具有濱海城市特色!青島在全國率先搭建陸海統籌城市信息模型平臺
2022-12-07 17:22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7日訊 日前,青島有了陸海統籌的城市信息模型基礎平臺——由青島國實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實集團”)打造的青島市“城市信息模型基礎平臺-海洋治理服務模塊”已經成熟,即將正式上線運行。屆時,青島將成為在全國率先搭建陸海統籌城市信息模型平臺的城市。
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是以城市、企業和民生應用需求為出發點,匯聚各類城市和環境數據,綜合應用互聯網、大數據、數字孿生技術來管理和展示城市立體空間、建筑物和基礎設施等內容的三維數字模型。在市住建局的主持下,國實集團依托海洋領域的領先科研實力,結合青島海洋城市特色,首次將海洋數據與城市數據融合處理,形成了具有濱海城市特色的城市信息模型基礎平臺,打造了規、建、管、運、服、檢“CIM+”體系。
立足實際需求,該平臺規劃了一系列應用場景服務功能,如城市資產目錄、CIM+城市活力分析應用、CIM+BIM智能審圖應用等。其中,CIM+特色海洋應用創新性針對青島海洋城市特色,在匯集陸上城市基底模型數據的同時,完成了青島海域基礎數據底座建設,并可依托海洋數據存儲與處理體系,提供海面、海底等多個領域的海洋觀測、調查與數據預報,為青島海洋科學研究和海洋經濟發展提供技術“護航”。
此外,國實集團還與中電長城網際進行戰略合作,開展陸海統籌數字底板建設,共同研究基于陸海融合的數據安全治理體系架構,為青島在社會治理共同體、陸海統籌等領域探索出新的模式,為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海洋強國建設提供“山東方案”。
具體來看,該平臺在歸納海洋領域多樣化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動態研究,并從海洋本底數據模型、海洋觀測接口與數據、海洋模擬預報模型、海洋數據服務等層次,構建起青島城市信息模型基礎平臺的海洋標準模型,并進一步通過觀測、計算等方法進行交叉驗證,確保平臺精準可靠。
平臺搭載的青島海域本底數據模型可提供基礎海圖、海底地形與海底沉積物、海洋功能區劃等“底層”數據,是陸海統籌治理的基礎性支撐。其中,基礎海圖可描繪青島周邊海域底質的分布特點和規律,提供沉積物砂含量、地層結構、環境地質特征、地層厚度、斷裂構造等數據,從而為青島周邊海區提供功能區劃、灣區管理規劃、產業分布等信息參考;海底地形與沉積物板塊可以對近幾年海底地形、底質數據的監測記錄進行匯集,并結合發展趨勢,預測包括膠州灣航道淤積等在內的多類青島周邊海域底質變化情況,對青島近岸環境保護、港口建設、航道安全以及沿岸經濟的建設有重要意義。
依托該平臺,國實集團還開發了海洋觀測數據接口,可在已有海洋觀測能力的基礎上,通過雷達、衛星通訊等方式,與青島近海海域、核心港口、重要航道、入海河口的海洋環境觀測設備建立聯系,打造膠州灣海洋觀測體系,實現對青島海域波浪、流場、潮汐、水溫、鹽度、風速、風向、氣壓、溫度、濕度、團霧等基礎要素的監測,為膠州灣河口生態系統保護、水體環境趨勢分析、港口航道運行等提供實時數據支持。
該平臺構建的青島海域高分辨率海洋水動力模式,在青島基礎海域水文氣象數據的支持下,可以對黃渤海的溫、鹽、流變化進行短期預報,并提供多種形式的可視化分析,為青島近海典型海域生態環境和應急救援等提供決策支撐。目前,該模式實現了對黃海領域滸苔災害的實時監測和預報、對膠州灣赤潮發生的等級風險評估等功能。
此外,依托海洋大數據技術規范及標準,平臺還面向海洋與城市建設的多個領域,建設了海陸數據存儲平臺,可對多源、多專題、多尺度、不同領域的海洋數據按照“目錄樹”的方式進行組織管理,保存數據原始屬性,為應用目標單位提供方便、穩定、高效的數據管理、應用平臺。同時,建造海洋數據服務平臺,面向公眾提供數據交換共享、產業化數據交易、數據分級監管、數據計算服務等智能化數據應用,提升海洋大數據的實用價值。
數字技術、智能技術不僅驅動了社會生產力變革,重構著現代產業體系,也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的創新,讓智慧城市建設和運轉更加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以數智化手段賦能,青島打造了陸海統籌的數據架構平臺,將智慧城市的觸角延伸到了海洋領域,加快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助力海洋強國建設。(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