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商品住宅建設中建筑師負責制的實踐與探索
版權聲明:本文刊登于《中國勘察設計》雜志2023年10月刊,版權為《中國勘察設計》雜志社及作者所有,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
高標準商品住宅建設中
建筑師負責制的實踐與探索
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總建筑師
北京市住宅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總經理、總建筑師 錢嘉宏
北京市住宅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市場營銷部副部長 張婷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完善質量保障體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質的指導意見》(國辦函〔2019〕92號)中明確提出:在民用建筑工程中推進建筑師負責制,依據雙方合同約定,賦予建筑師代表建設單位簽發指令和認可工程的權利,明確建筑師應承擔的責任。
2020年4月,在《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中提出:在民用建筑和低風險工業建筑項目實行建筑師負責制。同時,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復北京市列為全國建筑師負責制試點城市的相關要求,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組織編制了《北京市建筑師負責制試點指導意見》(京規自發〔2021〕28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于2021年1月27日印發實施。為進一步指導試點項目的推進落實,建筑師負責制試點工作專班于2021年6月30日印發《建筑師負責制合同示范文本》《建筑師負責制招標示范文本》《建筑師負責制收費指導意見》《建筑師負責制責任保險實施意見》4個建筑師負責制工程建設項目配套文件并予以實施。
2021年,北京首次建立“房地聯動、一地一策”會商機制,推動商品住宅用地供應由“價高者得”的單一目標向完善市場、穩定房價、保障民生、提升品質等多目標轉變。3月31日,首次集中出讓30宗商品住宅用地公告,供應的項目中大部分都設置了高標準商品住房投報環節,引導住宅品質提升,并在掛牌文件中的《高標準商品住宅建設方案評審內容和評分標準》正式引入了建筑師負責制的管理模式得分。本文以北京實施建筑師負責制的高標準商品住宅項目為例,總結建筑師負責制在高標準商品住宅建設中的經驗與探索,以期為行業及企業推進建筑師負責制提供參考。
高標準商品住宅項目實施
建筑師負責制的必要性
對于涵蓋技術內容較多、施工工藝復雜的高標準項目,實行建筑師負責制,由責任建筑師統籌設計、施工等疑難問題,建筑師負責制意義突出,有利于項目實施、保證施工質量,實現高品質項目建設。北京學府壹號院項目作為建筑師負責制在北京地產開發項目的首次實踐,融合了綠色建筑、健康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裝配式裝修等技術要求,高標準商品住宅品質標準史無前例。
打造三星級綠色建筑
綠建技術咨詢團隊從項目規劃設計、施工到運營維護,提供全過程咨詢服務,對建筑全生命周期進行嚴格把控,最大限度實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
圍繞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五大技術體系,打造三星級綠色建筑。在綠色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使用者對綠色建筑的可感知性,使建筑使用者在健康、舒適、智慧、宜居等方面切實感受到建筑品質的提升,凸顯使用者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同時,為了給使用者提供健康、潔凈的室內環境,綠建技術咨詢團隊通過選用綠色、環保的裝飾裝修材料,如地板、陶瓷磚、涂料等,保證室內氨、甲醛、苯、總揮發性有機物、氡等污染物濃度低于現行國家標準《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 18883)規定限值的20%;設置空氣凈化裝置,室內PM2.5年均濃度<25μg/m2,PM10年均濃度<50μg/m3。
另外,綠建技術咨詢團隊通過室外部分的智慧安防、入戶部分的智慧歸家、室內部分的智慧家居以及云智慧服務四大智慧系統,為住戶打造安全、便捷的智能生活體驗。
通過設置室內空氣質量監測系統、水質在線監測系統,使住戶對室內空氣品質、水質了如指掌,為使用者提供便捷、智能的居住條件。
項目采用主動式建筑理念與被動式建筑理念相結合的綠色節能策略,實現降低建筑能耗與提升建筑品質間的平衡。通過優化建筑布局,保證室內自然通風、天然采光,形成舒適的室內環境;優化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采用可再生能源技術,最大限度減少能源需求;采用高效能電氣設備,提高設備效率,進一步降低能源消耗。
充分融合超低能耗技術
超低能耗技術咨詢團隊在方案階段進行戶型比選、戶型優化、凈高分析,初步制定圍護結構、暖通設備、給排水設備的技術措施,配合成本部門進行成本測算,并進行能耗分析及碳排放分析估算。
施工圖設計階段,超低能耗技術咨詢團隊根據能耗計算,綜合考慮成本和技術成熟度制定各項技術措施,配合施工圖團隊,保證所有技術落地,包括外墻、屋面、地面、分隔采暖房間與非采暖房間隔墻等位置的保溫材料選擇、物理性能要求、厚度及節點做法,外窗窗框型材、外窗玻璃、安裝方式的選擇,暖通設備選擇、無熱橋設計、氣密性設計等各項技術內容。
招標采購、施工階段,超低能耗技術咨詢團隊協助完善招標文件,細化超低能耗門窗、保溫、氣密性材料、新風系統、供暖供冷等相關產品的性能要求;廠家比選、施工現場培訓、每周1–2次的施工現場技術巡檢(根據項目進度安排巡檢頻率)、配合相關驗收檢測等,把控工程質量。
裝配率達到91%且全面實施裝配式裝修
學府壹號院項目裝配式建筑的裝配率達到91%,且全面實施裝配式裝修。方案設計階段,建筑師團隊注重標準化、模數化和模塊化設計,為裝配式建筑的工業化生產、預制部品部件的成本控制打下基礎。
制定初步的裝配式建筑技術路線,并逐步落實到工程建設各階段。建筑師團隊綜合考慮超低能耗建筑高效外保溫系統的需求和行業技術成熟度,選擇預制結構墻+保溫+幕墻的外圍護系統,實現了現場裝配化施工和高效的保溫效果。
在裝配式裝修方面,建筑師團隊配合建設單位,提供了從基層材料選擇到施工安裝的咨詢服務。在考慮產品綜合性能前提下,優化安裝工序、使用構件、提高產品通用率,從材料采購到人員勞務等方面進行擇優規劃,從根本上優化成本控制,做到較高的性價比。優化后的技術體系,極大地方便了現場安裝的便捷性,包含可上調平的金屬支腳使地面平鋪后依然可以整體調平,無需拆板;墻板與頂板的快速連接;通過技術體系的優化,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極大地提高了安裝效率,對于裝配式高端商品房來說,具有里程碑意義,即使在今后勞動力短缺時代,工期及質量依然可以兼得,推動商品房行業邁入建筑全面工業化時代。
學府壹號院項目所代表的高標準類型項目大多涉及超低能耗、裝配式、綠色健康等多項行業最高標準技術的應用和疊加。比如超低能耗,技術標準和專項規范目前有待完善,在北京大面積商品房應用也無參考案例,使用舒適度和各類人群的使用感受也少有數據支撐,建造成本增加的同時,建設單位以及小區業主都對未來呈現結果有所擔心。又比如裝配式裝修,2021年項目啟動之初,行業對一些工藝做法能否認定為裝配式裝修范疇存在不同聲音,逐漸統一后,又面臨著現如今的產品體系多、生產難度大等問題。建筑師作為設計過程的主導者,更容易引入創新理念和先進技術。建筑師負責制鼓勵設計團隊深入研究新材料、新工藝,為高標準項目落地保駕護航,從而也推動了建筑行業的技術進步。
建筑師團隊實踐經驗快速積累
頭部開發企業作為商品房體系過去20年的引領者,有著完善的研發、成本、采購、項目管理以及銷售等體系和團隊,建筑師短時間很難在非設計領域超越或管理甚至主導,因此在高標準商品住宅項目實踐中,我們并沒有一味強調建筑師在設計以外的權限和主導性,而是加強設計總包管理、技術統籌,依據設計概算與造價咨詢公司配合進行成本控制,參與招標工作、全過程技術管控、關鍵部品部件封樣簽認、工程進度款支付簽認等。總之,緊抓設計條線,發現總結項目傳統管理的薄弱點,有針對性、特色化地提出解決方案。
通州副中心國譽未來悅項目責任建筑師易濤表示,國譽未來悅項目在設計階段就完成了全部圖紙的設計,并整合各專業協同,對二次廠家深化圖紙、BIM、綠建、精裝、夜景照明、園林景觀等相關圖紙的深化確認工作;在招采階段,配合甲方完成了各分包單位的招采工作,如防水、保溫、涂料等深化廠家的招采;在合同管理階段,每周四進行項目例會,或駐場解決相關問題,審核施工詳圖、施工深化設計、加工圖、樣品、樣墻、關鍵部位的施工樣板簽字確認。實施過程中,建筑師團隊發現建設單位對于新技術、新材料的成本管控及招標新增要點不敏感,對于交叉專業造成的成本預先控制不夠重視,對于常見質量通病的防治缺少創新意識等。針對以上問題,建筑師團隊在全程BIM實施、延長材料年限等方面嚴格遵守拿地承諾及技術評審會要求,貫徹專班指導意見;對于景觀及小市政施工圖,加強交叉專業預先對圖、成本多輪次核算等;協同建設單位、施工總承包單位一起,形成了《超低能耗節點做法》《室內裝修節點優化》《凸窗實施方案對比及優化》多個專題,形成了指導施工的技術提升實施方案。
駐總延慶山瀾闕府項目建筑師團隊主要成員之一的崔二葉也收獲頗豐。他介紹說,與以往項目不同,方案深化階段開展了很多論證工作,直插施工階段以及項目完成品質把控,包括地下室平面功能梳理、地上屋頂平面太陽能方案論證、外門窗方案論證、外立面方案優化調整、精裝方案數輪優化、景觀方案數輪調整、高標準裝配式技術得分落地、綠建、健康技術路線落地等。在這個項目中,我們與建設單位協商打造了住總集團第一版“建筑師服務大綱”,對山瀾闕府項目近兩年來的開展以及后續其他項目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通過近兩年的項目實戰經驗積累,責任建筑師完成了單一設計師到多元化管理統籌人員的角色轉換,自身能力以及項目管理的主動性都有所提高,參建各方也對責任建筑師形成了更多的依賴。
進展成效與待解之難
實施建筑師負責制的初衷之一是推動設計水平的提升。在實際工程實踐中,建立了建筑師與工程項目之間更為直接的責任聯系,促使建筑師更加關注實際施工的可行性,從而使設計過程得到了更為精細化的管理,反向促進設計方案更具創新性,也為項目的成功實施奠定了基礎。另外,建筑師負責制的實施有助于建立更為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建筑師作為項目的主要設計者,又對項目的每一個環節都負有責任。這種明確的責任鏈有利于及早發現和解決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高工程質量。
盡管建筑師負責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仍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意識認知與合作機制。在建筑師負責制的實施過程中,建筑行業各方的合作機制和意識認知需要進一步加強,不能流于形式;二是教育與培訓的提升。為了更好地適應建筑師負責制的推行,相關從業人員的教育與培訓需要更為系統和全面。這涉及到建筑設計、工程管理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培養全面素質的建筑師,從而提高其在項目中的綜合素養,這應成為下一步的重要工作方向。過去的一段時間,設計院一些優秀的建筑設計師跳槽到房地產企業設計部,在目前的房地產市場環境下,設計院如果能吸收到一些有項目管理經驗的原建筑師回來,也不失為補充建筑師團隊力量的一條路徑。
結 語
在“建筑師負責制進行時”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我們見證了建筑行業的不斷進步與完善。然而,這只是一個起點,更多的挑戰和機遇正在等待著我們。通過持續的努力,解決現有問題,并在未來發展中不斷創新,建筑師負責制將在中國建筑行業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推動行業朝著更高水平邁進。通過共同努力,建筑師負責制也將成為推動中國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引擎,為優秀建筑作品的涌現和城市建設的精進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