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總院研究所2010年積極打造科技研發板塊取得豐碩成果
2010年我院研究所在院總、院專業總工指導下,在技術質量部具體協調下,積極打造科技研發板塊,承擔了多項國家級、部市級的科技研發課題,其中國家水專項課題3項,“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3項,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課題2項,水利部課題1項,北京市規劃委員會課題2項,北京市交通委員會課題2項。這些課題的開展不僅能提高我院的技術實力,同時也為我院獲得了一定的國家和北京市的技術研發經費,對我院打造科技研發板塊,形成科技創新的合力,保持國內市政行業總體領先水平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該所完成的《環保型道路建設與維護技術-低噪聲路面結構和降噪設施》(含透水瀝青路面技術規程)是“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該課題研究中建設了京通北輔路中國傳媒大學段低噪聲瀝青路面示范工程,并進行了降噪效果檢測、透水性能試驗、路面構造深度試驗和空隙率檢測試驗。試驗表明:低噪聲瀝青路面具有降噪效果明顯、抗滑性能優越、滲透性和外觀良好等優勢;在總結示范工程和試驗結果基礎上編寫了《透水瀝青路面技術規程》,內容涉及到透水瀝青路面的結構組合設計、面層設計、基層設計和排水系統設計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司組織相關專家對示范工程進行了現場考察,獲得專家好評。
該所完成的《城市再生水景觀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城市再生水用于景觀水體的環境風險評價技術》是“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該課題針對再生水作為城市景觀水體補充水源對人體健康、景觀水體和生態系統存在風險,研究了風險控制技術,包括富營養化控制技術、再生水水質保障技術、消毒技術、景觀水體水質提升技術等。并針對我國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和污水深度處理技術現狀,提出了再生水水質達標技術路線;針對再生水用于城市景觀水體時,景觀水體存在富營養的危險,提出了城市景觀水體水質提升技術,并提出了安全性評價體系,包括建立科學的再生水水質指標體系,加強再生水水質和景觀水體水質的監測,強化應急措施等。研究成果對再生水安全使用起到積極作用。
該所與四所合作完成了水利部課題:《城市立交橋區雨水利用與積水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在該課題研究中,研究所負責水質監測、試驗研究和示范工程監管,四所負責示范工程建設。該課題連續二年監測了北京市立交橋區道路徑流水質,獲得橋區道路徑流水質基礎資料。通過分析發現:徑流雨水污染物大部分存在于SS中,徑流雨水SS與其它主要污染物具有較好的相關性。并進行了大量試驗研究,靜置沉淀試驗結果表明,徑流雨水中的大部分污染物隨著SS的沉淀被去除,經過1天的沉淀,除濁度超標外,上清液其它水質指標達到了綠化用水的要求;隨著沉淀時間的延長,上清液濁度達到了綠化用水的要求,從而提出利用雨水在儲存池的沉淀作用凈化雨水的思路。過濾試驗結果表明:城市立交橋區綜合雨水經過濾處理后,出水水質能夠達到綠化用水的要求,并獲得了濾料粒徑、濾層高度、濾速、過濾周期、PAC投加量等工程技術參數。提出滲、蓄、用、調、排相結合的立交橋區積水防控技術路線。研究成果對雨水利用和立交橋區積水防控提供了技術支撐。
該所完成了北京市規劃委員課題:《北京市已建橋梁抗震能力及相關設計技術研究》。課題首先對北京市路網關鍵點段進行識別并確定了其抗震目標,在建立北京市道路交通抗震防災體系架構的基礎上,從現狀及規劃兩個角度分析了北京市路網交通狀況及功能特點,提出了城市道路抗震防災關鍵點段識別方法,并識別了第一級別關鍵點段和第二級別關鍵點段,針對每類等級提出了各自的抗震設防目標。研究方法和成果為北京市基礎設施抗震防災規劃的編制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持和決策基礎;在對國內外已建橋梁抗震評估方法進行對比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適合于北京市的橋梁抗震評估方法;通過對四環以內及聯絡線上177座橋梁(含重點點段橋梁81座)的統計分析,選取典型橋梁進行抗震能力分析,確定了抗震能力缺陷,為北京市未來的橋梁抗震加固工作奠定了基礎。針對已建橋梁的抗震能力缺陷,提出了橋梁抗震設計及抗震加固技術,建立了抗震加固策略,對關鍵點段上的橋梁進行了抗震加固類型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抗震加固措施。
該所完成了北京市規劃委員課題:《北京市平面曲線梁橋設計指南》。該課題通過分析國內曲線梁橋所發生的問題,總結曲線梁橋設計中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在大量工程設計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對曲線梁橋的專題研究,編制出《北京市平面曲線梁橋設計指南》,填補了現行橋梁設計規范中有關曲線梁橋設計方面的空白。指南中確定了使用范圍、適用條件、曲線梁橋的結構體系,推薦了平面曲線梁橋的結構計算圖式及有限元靜力計算建模方法,并對曲線梁橋設計作用、傾覆穩定及構造措施等提出建議。課題項目研究成果將直接應用于工程實際,指導北京地區的曲線梁橋設計,為國家節約投資。課題的開展不僅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也有巨大的社會效益。
該所完成了《密懷官水庫水源水質測定》課題。我院連續20多年來對北京市地表水水源水質進行了測定,研究成果曾為我院第九水廠的設計和承接第十水廠的設計任務提供了基礎依據。2010年度該課題獲得了北京密云、懷柔了和官廳三大水庫的定期定點水質監測資料1088個,補充密云、懷柔兩大水庫的水質資料數據庫。同時結合工程設計需要,分別對第九水廠和田村山水廠水質及泥質監測,獲得第九水廠水質及泥質實際運行資料454個,田村山水廠水質及泥質實際運行資料159個,為我院設計積累了實際運行的水質及泥質基本資料。
同時,按2010年科研計劃進度開展研究,2011年將延續進行的課題有6項。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城市典型基礎設施相互影響與防護措施技術研究》和《橋梁結構安全監測與養護管理成套技術研究》的兩個課題,目前開展順利,完成了2010年的課題檢查和財務審查及年度匯報。兩個課題研究主要分析城市基礎設施安全的影響因素,并探討相應的防護技術措施,對橋梁安全性進行監測,研究相應的成套橋梁養護管理技術,最終研究成果的應用能提高我市道路、橋梁、給水排水管線等基礎設施的安全使用。《北京城市再生水水質提高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和《北京再生水分質利用及水環境整治技術集成與工程示范》兩個國家水專項研究課題,集中體現了我院近幾年來在磁技術方面的研究和工程經驗,針對磁技術對磷和SS處理效果較好的特點,將磁技術引進到我國污水處理和河道治理工程,以便提高污水處理廠的出水水質。《城市黑臭河道高負荷混合截污和綜合治理關鍵技術研究》國家水專項課題,研究開展順利。通過再生水技術的研發和研究成果應用,對改善滇池水質,提高昆明水環境起到積極的作用。《村、鄉及農村社區規劃標準研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標準研究》課題是“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涉及新農村建設等當前國家重點發展的技術問題,對提高我院的技術水平,開拓相應的市場都有積極的作用。
2010年在總院統一布置下,我所作為投標聯合體單位之一參加了北京市交通委招標研究課題《北京市現有橋梁結構分析及新型橋梁結構研究》的投標工作,并中標。
2010年該所科研成果及其成果應用獲獎共14項,其中,獲國家優質工程銀獎二等獎1項,全國優秀村鎮規劃設計獎二等獎1項,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院優秀工程設計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院優秀工程咨詢成果獎一等獎2項;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5項。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