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1日,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成立一周年,委員會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研究部署古都風貌保護工作。市委書記劉淇強調,要充分發揮首都科技優勢,深入挖掘歷史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注重歷史文化元素和現代工藝技術的有機融合,創造出更有魅力的古城風韻。市委副書記、市長郭金龍出席。 會議前,劉淇、郭金龍專門用一個半小時對古都風貌保護工作進行實地調研。走進什剎海歷史文化保護區煙袋斜街,木料、青磚、灰瓦……建筑物外立面已經恢復成明清時期的統一風格,可謂修舊如舊,街內商戶在商業形態上也在向傳統文化產業進一步靠攏。看見建筑物外還掛著些零散的電線,劉淇說:“風貌保護、遺址修繕中一定要注意細節,要一點一點去摳!”西城區近期還迅速完成了什剎海船臺改造、環湖欄桿更換、地百商場立面改造等工程,既保護了歷史風貌,又體現了現代氣息,劉淇給予充分肯定。步行穿過后門橋,市領導一行來到通惠河玉河遺址,兩只鎮水獸分別伏臥在橋下堤岸兩側,河道兩旁是統一的青灰色墻體、低矮的單檐屋頂、錯落有致的院落,“水穿街巷”的歷史景觀已經重現,不僅還原了古都風貌,也增強了中軸線地區的文化展示功能。劉淇說:“可以考慮立一個牌子,讓游客了解文物的文化價值、文化內涵。”在前門鮮魚口街,市領導察看了鴻慶樓等區域標志性老建筑和特色房屋院落修繕情況,肯定了東城區挖掘老字號資源、保護文化院落和歷史遺存、提升區域文化品位的做法。 全體會議上,市規劃委、東城區和西城區負責人分別匯報了全市和各區的文保街區修繕保護、管理和利用情況。北京名城委專家顧問組代表吳良鏞、謝辰生、王景慧、趙書先后發言,對古都風貌保護提出意見和建議。 郭金龍在講話中指出,更加重視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是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具體實踐,是建設人文北京的重要抓手。我們要統籌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發展,認真落實各項規劃,加大舊城整體保護力度,積極推進人口疏解、占用文物騰退工作,重視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還要積極推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創新,繼續創新體制機制,適應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需求,切實落實責任,市區兩級政府和各有關方面要通力合作,形成全市一盤棋,同時充分發揮委員會作用,提高統籌層次,更好地形成合力,扎實推進古都風貌保護工作。 劉淇在講話中要求,要把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他說,在建設文化強國的進程中,北京首都文化中心地位凸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要性凸顯。首都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也要按照全會精神,順應新的形勢和任務的要求,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緊緊圍繞著建設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中心這個目標,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使歷史名城保護工作走上科學發展的道路,把中華文化之都保護好、發展好,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服務。 劉淇強調,要更加充分地展示首都歷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他說,在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如何更好地發揮歷史文化遺產的作用,形成現代化與古都風貌交相輝映,使全世界的人們更好地感受到北京的文化魅力,是首都發展建設中必須要處理好的重大問題。要抓住機遇,突出重點,抓好北京的南北中軸線和朝阜大街沿線這“一軸一線”建設,加大對頤和園須彌靈境、北海公園萬佛樓大佛殿、香山昭廟遺址、圓明園遺址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修復工作力度,展示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化,增強北京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要高度重視文化與科技的結合,依托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的雙輪驅動戰略,把首都科技優勢與古都風貌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發揮科技在歷史名城保護中的作用,創造出更有魅力的古城風韻。要深入挖掘歷史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保護歷史文化名城,既要見“物”,又要見“文”,“文”是“物”的基礎,“物”是“文”的載體。在保護建筑文物的同時,應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要注重將歷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中,提升城市建設的文化品位,把歷史文化元素和現代工藝技術有機融合起來,豐富城市建筑文化元素。 劉淇要求,古都風貌保護涉及的相關部門和單位要強化工作整合,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的領導協調作用,努力實現任務、項目和經費的有機整合;認真抓好落實,高標準地做好規劃設計和修繕保護工作,不斷提升北京的建設和保護水平;健全社會參與機制,營造全社會關心保護、參與保護、監督保護的濃厚氛圍,創新投融資模式,逐步形成政府、社會、居民共同參與的局面。 市領導吉林、李士祥、魯煒、陳剛,市政府秘書長孫康林一同調研并出席會議。
單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南禮士路二條2號院二號樓 102
電話(傳真):010-68016541
郵箱:xiehuigongyou205@126.com
郵政編碼:100045
北勘設協公眾號
培訓中心公眾號
為了得到我們網站最好的體驗效果,我們建議您升級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選擇另一個web瀏覽器.一個列表最流行的web瀏覽器在下面可以找到.